Must-see events include musical concerts under the stars, circus workshops and the open-air Bazaar.
=> 不可錯過的活動包括星光、音樂會、馬戲團工作妨和露天市集
must-see adj. 不可以錯過的
eg: Taipei 101 firework show is a must-see events in the last day of the year.
must-see n. 不可以錯過
eg: The Statue of Liberty is a must-see.
=> 自由女神是不可錯過的
not to be missed (要用被動語態)
eg: Everyone agrees that the closing ceremony, the Fire Event, is not to be missed.
=> 閉幕式的火焰秀是不容錯過的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職場教育] 你的忙碌不是因為工作太重,而是工作太「雜」!
這週美國網路界出現了一篇名文,提供了簡單的職場建議,完全顛覆一般想法。作者說,你要將你自己「變得沒有用」(make yourself useless),這樣,你就成功了!
什麼意思?
注意,此建議和一般認知剛剛好「相反」,因為大部份的老職人都是建議:要讓自己變得「很有用」。沒有你,公司就做不成這件事,所以你就會被加薪、被升遷……。
然後咧?
然後,這些「很有用」的傢伙加薪又升遷,最後公司因為太仰賴你,所以要做更多的事!古云「仁者多勞」,做更多的事表示你是仁者,但你也要變「忍者」,不斷的多勞、多勞、多勞,薪水和工作時數一起不斷的增加,直到你掛掉的那一天
這一切都是你「太有用」的結果。
不過這位職人的「讓你自己沒有用」的意思和小學老師口中罵人的「沒有用」是兩件事,這位職人的意思是,透過巧妙的「方法」,讓自己的工作時數「降低」,效率卻「提高」,對自己、對公司都好
這巧妙的方法為何?
那位職人舉例,當年當他還是18歲,有生第一份工作在Shell油廠,負責不斷做「測試」,測測這個油的順便清洗引擎的副效果如何?在他負責的範圍內,他最快可以一次跑四次的測試,每一次的測試,都要花4.5個小時,幾乎是半天了!
這個18歲的年輕人,竟然想出一個超簡單的方法,來改善他的工作時數,因為每次都要等4.5小時,每天送東西來給他的就在近中午時,他才可以開始測試,測完了交給下一關,所以他基本上一天只能run一次的測試,就要下班了。他遂建議,可否每天早一點送東西來給他?別擔心,不是叫你一大早送,而是早個1小時就好了,這位年輕人自願願意多待幾小時在公司,每天都弄得比別人晚三小時才回家,但他要求一週只要工作4天。
老闆答應了。
他的第二份工作,來到當地的廣播電台,當時他的工作是協助計算到底整個電台公播了這麼多音樂、歌曲,那麼這一季要付多少權利金給每一位歌手、音樂家?
他的老闆告訴他,這個計算總共要花2星期,裡面很多人力的工作,再加上一些Excel計算,但這位年輕人發現,有些計算不需要自己拉自己製Excel,可以直接使用Visual Basic的script、寫一段小小的計算式就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情,於是為他自己省下大量的時間,讓他那時候的老闆特許他在閒時可以製作自己的電台節目;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權」,都是因為他發現一支小小的計算式。
讓自己變得「沒有用」,一再而再,老闆會喜歡你,而不是壓死你!畢竟無論什麼工作,最後被認同的都是「產出」,我自己後來有了這樣的覺悟與領悟,所以我現在要求同事,目標是「準時下班」,所有的東西,儘量「簡單做」,做得聰明;在這過程中,我可以配合,一起研究最簡單也最可以work的方法,在哪裡?
不過,我卻也從這位職人的文章中,發現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我以前沒注意的
沒錯,或許,有些工作流程可以變簡單?
但,現代人工作愈來愈「多樣」、愈來愈「雜」了,我回想,在我工作過的幾家公司中,我的任務似乎都無法像這位美國職人一樣,精準的算出,我做一件事情原本每兩週可做10個測試?現在我經過「無用化」之後我可以做到18個測試?
我無法精準算出這個,是因為每個月、每星期、甚至每天,我都會有其他的事情要做,這個月要多跑外面,那我可以做電腦工作的時間就被壓縮;另一個月要支援每個月特別報告,那麼我可以做專案的時間又被壓縮;甚至尾牙到了要表演節目,我可以做某某事的時間更被壓縮,於是,我永遠算不出來,我到底做一件事要花多少時間?
自然也算不出來,我要怎麼再降低時間、提升產能!
我驚覺,現在上班族的工作loading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應該不是因為單一工作太「重」,而在工作太「雜」。
事實上,如果你每天只是做一兩樣事情,但做的量非常非常大,大到你想要離職,那你的上司一定會想辦法幫你解重,除非你做的真的比上一任還差,上一任都行,你不行,那真的要摸摸鼻子自認不足。
但現在的狀況不是這樣!現在的狀況是,每個人要做的事太「雜」,以致於上司或整間公司根本看不太清楚每個人到底該花多時間、該花多少精力在上面,於是,你只是知道「好忙」,卻不像文章裡這位職人一樣,知道從哪邊下手、哪邊提升效率;連你自己都看不出來了,更何況是上司或公司,於是,你只能乖乖的「繼續忙下去」。
哀哉!
我覺得,換來亞洲職場來看,那篇美國職人的文章只寫對了一半
沒錯,人們「太有用」,已成這高壓職場的致命傷!
但,同樣重要的是,人們「太有用,而且可以做太多太『雜』的事」,才是真正的致命傷,因為你連變得「沒有用」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任憑工作不斷的往上加,一點辦法也沒有!
畢竟,加班也要加在「刀口」上,提升效率,將工作做得更好、更滿意,真的告訴你的老闆和同事,首要的就是──「去雜存菁」。
什麼意思?
注意,此建議和一般認知剛剛好「相反」,因為大部份的老職人都是建議:要讓自己變得「很有用」。沒有你,公司就做不成這件事,所以你就會被加薪、被升遷……。
然後咧?
然後,這些「很有用」的傢伙加薪又升遷,最後公司因為太仰賴你,所以要做更多的事!古云「仁者多勞」,做更多的事表示你是仁者,但你也要變「忍者」,不斷的多勞、多勞、多勞,薪水和工作時數一起不斷的增加,直到你掛掉的那一天
這一切都是你「太有用」的結果。
不過這位職人的「讓你自己沒有用」的意思和小學老師口中罵人的「沒有用」是兩件事,這位職人的意思是,透過巧妙的「方法」,讓自己的工作時數「降低」,效率卻「提高」,對自己、對公司都好
這巧妙的方法為何?
那位職人舉例,當年當他還是18歲,有生第一份工作在Shell油廠,負責不斷做「測試」,測測這個油的順便清洗引擎的副效果如何?在他負責的範圍內,他最快可以一次跑四次的測試,每一次的測試,都要花4.5個小時,幾乎是半天了!
這個18歲的年輕人,竟然想出一個超簡單的方法,來改善他的工作時數,因為每次都要等4.5小時,每天送東西來給他的就在近中午時,他才可以開始測試,測完了交給下一關,所以他基本上一天只能run一次的測試,就要下班了。他遂建議,可否每天早一點送東西來給他?別擔心,不是叫你一大早送,而是早個1小時就好了,這位年輕人自願願意多待幾小時在公司,每天都弄得比別人晚三小時才回家,但他要求一週只要工作4天。
老闆答應了。
他的第二份工作,來到當地的廣播電台,當時他的工作是協助計算到底整個電台公播了這麼多音樂、歌曲,那麼這一季要付多少權利金給每一位歌手、音樂家?
他的老闆告訴他,這個計算總共要花2星期,裡面很多人力的工作,再加上一些Excel計算,但這位年輕人發現,有些計算不需要自己拉自己製Excel,可以直接使用Visual Basic的script、寫一段小小的計算式就可以做到同樣的事情,於是為他自己省下大量的時間,讓他那時候的老闆特許他在閒時可以製作自己的電台節目;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特權」,都是因為他發現一支小小的計算式。
讓自己變得「沒有用」,一再而再,老闆會喜歡你,而不是壓死你!畢竟無論什麼工作,最後被認同的都是「產出」,我自己後來有了這樣的覺悟與領悟,所以我現在要求同事,目標是「準時下班」,所有的東西,儘量「簡單做」,做得聰明;在這過程中,我可以配合,一起研究最簡單也最可以work的方法,在哪裡?
不過,我卻也從這位職人的文章中,發現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我以前沒注意的
沒錯,或許,有些工作流程可以變簡單?
但,現代人工作愈來愈「多樣」、愈來愈「雜」了,我回想,在我工作過的幾家公司中,我的任務似乎都無法像這位美國職人一樣,精準的算出,我做一件事情原本每兩週可做10個測試?現在我經過「無用化」之後我可以做到18個測試?
我無法精準算出這個,是因為每個月、每星期、甚至每天,我都會有其他的事情要做,這個月要多跑外面,那我可以做電腦工作的時間就被壓縮;另一個月要支援每個月特別報告,那麼我可以做專案的時間又被壓縮;甚至尾牙到了要表演節目,我可以做某某事的時間更被壓縮,於是,我永遠算不出來,我到底做一件事要花多少時間?
自然也算不出來,我要怎麼再降低時間、提升產能!
我驚覺,現在上班族的工作loading如此之大?主要原因,應該不是因為單一工作太「重」,而在工作太「雜」。
事實上,如果你每天只是做一兩樣事情,但做的量非常非常大,大到你想要離職,那你的上司一定會想辦法幫你解重,除非你做的真的比上一任還差,上一任都行,你不行,那真的要摸摸鼻子自認不足。
但現在的狀況不是這樣!現在的狀況是,每個人要做的事太「雜」,以致於上司或整間公司根本看不太清楚每個人到底該花多時間、該花多少精力在上面,於是,你只是知道「好忙」,卻不像文章裡這位職人一樣,知道從哪邊下手、哪邊提升效率;連你自己都看不出來了,更何況是上司或公司,於是,你只能乖乖的「繼續忙下去」。
哀哉!
我覺得,換來亞洲職場來看,那篇美國職人的文章只寫對了一半
沒錯,人們「太有用」,已成這高壓職場的致命傷!
但,同樣重要的是,人們「太有用,而且可以做太多太『雜』的事」,才是真正的致命傷,因為你連變得「沒有用」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任憑工作不斷的往上加,一點辦法也沒有!
畢竟,加班也要加在「刀口」上,提升效率,將工作做得更好、更滿意,真的告訴你的老闆和同事,首要的就是──「去雜存菁」。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Cheers》杜書伍:不停換工作,只會浮在半空中
11.08.2011
文/羅儀修/2006年5月/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68期
雙排扣西裝、兩撇小鬍子、灰白相間的頭髮;這是你所知道的杜書伍:嚴格、自律、比老師還像個老師。
每週勤練土風舞、跟人家比舞技、經常為班上辦舞會;這是你所不知道的杜書伍:愛玩、親和、餘興活動的策辦人。
年逾半百的杜書伍,提起學生時代愛跟人飆舞的興趣,笑得合不攏嘴。
這位帶領聯強國際成為亞太第1大資訊通路商的CEO,在離開校園之前,動如脫兔;但走入職場後,卻靜如處子,轉為沈斂、溫謙。唯一不變的,是他做任何事的投入和專注,以及不斷思考、隨時和自己的經驗對話。
這樣的轉折點,可以說來自於上大學後的「危機感」作祟。
杜書伍說,在全台灣電腦不到2、3台的時代,去念一個控制與計算工程系(現為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是很怕找不到工作的。因為有深切的危機意識,他便積極選修商管相關科系,讓自己的主學科,和其他專業知識連結。
而他所為人津津樂道的創業經驗──和大學同學在新竹合開「酒精燈唱片行」,將每張唱片賺到的1塊錢,捐贈給慈善機構,還吸引故總統 蔣經國 先生前往巡視的往事;事實上,有一部份的動機,是他想藉此了解怎麼樣經營一家唱片行。
他在1976年進入神通電腦,一待至今30年。他無時無刻不在動腦,公司大小事一肩擔,主動擴大工作的範疇。從技術、業務,到行政管理職:寫程式、開發電腦、推廣業務、創辦《微電腦時代》雜誌(1986年還榮獲金鼎獎)、後勤管理等等;進職場8年,杜書伍就把一間科技公司的裡裡外外,徹底掌握。當時他不過32歲。
杜書伍認為,職涯是一個在大悟中開徹的過程。新鮮人剛出社會,要從最基本的事務、從一個單點很投入去做,然後再慢慢拉大工作的廣度。學會又精又廣,才能成為一位大將。
大學以前的我,還滿愛玩的,一個星期跳3天的土風舞,也沒有在念書。跟人家比的都是,我會幾百支舞,舞技當然很好啊(笑)。但後來因為要聯考,我就趕快收心去讀書。
我經常說,大學是事業的先修班,你念了什麼,將來你出社會就靠著大學所學的專業領域當作敲門磚,你才能進入那個領域去發展。
大一就怕找不到工作
我大學的志願是自己填的,就專挑電子方面的科系填。填填填,看到控制與計算機,覺得這個應該也是電子的吧?所以就見詞生義,選了這個科系。
當時台灣只有2、3部電腦、價格又貴,念這個科系其實很怕失業、怕找不到工作,所以我的危機感很強。因此,我就花了很多時間,選修很多課程,除了鑽研本科專業,還去學習經營管理的知識,希望多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幾乎所有時間,我都盡可能去想,怎樣多增加一點經驗,盡量去實習,所以才會和同學一起開唱片行。一方面由於它是做公益,一方面也是把它當作實習的機會,去了解如何經營一家唱片行。
那時我負責採購,因為家住台北,我每星期回家時,就會去批發唱片回新竹賣。這才知道唱片有多重,那一整疊一整疊都是塑膠塊,我每次扛兩疊,走個10步路就要休息一下。當時又沒錢坐計程車,就這樣扛扛扛。反正,歷練嘛。
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們那個時代,整個社會還是一個滿貧困的時期,加上自己的危機意識和企圖心,所以心裡總是存著一個觀念,就是努力培養自己,才有好的發展。
那時我相信,將來的微處理器應該會普及,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就抱持這樣的信念,一頭鑽入職場。
我認為,出了社會不是像在學校一樣選課。不能老是在想:我第1份工作要做什麼、第2份做什麼、第3份做什麼;從哪裡轉到哪裡、再轉到哪裡。不是這樣子的,應該相信「行行出狀元」的道理。每一個行業都會有發展,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真正的投入,變成那個行業的頂尖高手。
先有專精,再求廣度
尤其,現在媒體資訊的流通相當多元,年輕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很多。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對於實務及執行的經驗是非常少的。以至於他當學生時,什麼都會;但真的要工作,就什麼都不會。
踏入職場,要求專業、專精,要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比別人都強。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停地換工作,最後反而變成浮在半空中,滿天是金條,要抓卻沒半條。談起來好像都很懂,但是做起事來,卻沒有一樣做得出來。所以,出了社會,專精就是要修練的第1個主軸。
用一個圖來表示: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專業的精度和廣度。在學校時,你要追求廣,但是一踏入社會,就要立刻掉到某一個單點,然後非常精深地鑽研。之後,再慢慢擴大廣度,讓它在10年後提升到一個高度。這樣才能培養出既精又廣的能力。
這個轉折點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沒有辦法讓自己低下頭來,去鑽研實務面,真正細緻地學習專業的內涵。
不要排拒任何小事
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會念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我認為,所謂的少壯,是從你就業的時間算起。你在前面不努力,基礎沒有打好,你後面就免談。
在職場,任何一個很low end(末端)的事,你都應該要做。一般人很難想像,早期我們設計開發一套電腦出來,根本沒有辦法為它做一個殼。我們就用木頭做一張桌子,然後把電腦build in(嵌入)在裡面。
為了讓電腦通風,還得拿電鑽在桌子的側板,一個一個鑽洞,就像蜂巢一樣。鑽得不好,鑽斜了,可能兩個洞就打通了。因為有做過,我才會知道怎麼鑽。像這種最基本的事,即使是非常dumb(無聊)的工作,你在剛入職場的時候,能夠碰到的你都要去做。
在你做了很多小事,知道裡面有哪些訣竅後,一定要多思考,把你所經過的點點滴滴整理一番。唯有不斷的思考,你才能體悟到更多的觀念跟意涵。否則你做了很多,每個都很零碎,就無法體悟到更多的事。
樂於承擔挑戰
我在進公司約2個月時,因為是菜鳥,主管對我沒有很高的期望。剛好公司要趕一個軟體研發計劃,原來的負責人因故無法執行,所以公司就問我能不能做。其實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但是我那天晚上就沒睡覺,直接動手做。等到隔天我回覆老闆,不是跟他說我能不能做,而是告訴他我做得差不多了。
半年後,公司業務主管離職,沒有人接手。主管就問我,願不願意做業務?我接了,但那時沒有人接我技術部門的工作,所以我就一個人做兩件事情。
每天一早,我就出去拜訪客戶,回到公司已經是下午6點了。晚上再幫客戶上課,教他們了解相關技術。10點多上完課,回家洗個澡,再繼續研究技術資料。那時我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大約持續了1年。即使後來有人接替我做技術支援,我因為工程師習性不變,還是會自己研究產品的技術資料。
豐富你的工作
那時,我認為值得做的就去做,所有時間我能拿出來用的,我就用。講嚴苛一點,那時沒有什麼下班生活,下班後大概唯一就是睡覺,因為睡眠時間已經很短了。而我只是不斷地enrich(豐富)自己的工作,主動擴大我的工作內涵,也不停去想,怎麼樣把事情做好。
我在做業務推廣的時候,為了讓它更有效益,我就跟公司提議要辦雜誌,就是《微電腦時代》。剛開始,真的很刻苦,每個月的預算只有5萬元。我不敢跟老闆要很多錢,也不敢說要增加人力,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辦得起來。所以我就白天做業務,晚上做編輯,要自己去找稿、翻譯,甚至自己寫稿。
1984年時,我跑去管行政。那時只是覺得行政的步調趕不上我業務的需求,為了解決問題,我就跳進去管。沒想到學了好多,所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我都學過了。當時我才32歲,算起來只有8年的工作資歷,但因為我每天上班15個鐘頭;可以說,那時應該有12、13年的經驗累積了。後來有機會獨當一面,去建構通路事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只是過去的經驗之一,很多東西是一種醞釀,你要醞釀得快,或是醞釀得多,就看你下多少工夫。尤其,當你未來要成為一位高級主管,你所需要的經驗面向就要廣。你對事務的判斷力,就是靠這個更廣大的經驗,來提高你的決策品質,不能只守在小範圍裡。
著迷工作,就慢慢「浮」上去
如果你很投入於工作,大約2~3年,你就能體悟到工作內涵的know-how,是如此迷人。它會變成你的興趣,讓你著迷於追求那個know-how的喜悅,然後就像滾雪球一樣,你會越陷越深。
因為很投入,你也會有一定的成績,所以在老闆心中,你會建立一定的credit(信用)。當你提出更多的計劃,你所獲得的支持度就越高。公司就會給你資源,給你員額,自然而然你就會越做越大。
所以我常講,人是浮出來的,不是爬上去的。不是說你想要,你去抓、才往上爬。大家都說職位的階梯是爬上去的,但是我以個人的職涯來看,職位卻是浮上來、不是爬上去的,因為下面的水越來越多,你自然就浮上去了。
文/羅儀修/2006年5月/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68期
雙排扣西裝、兩撇小鬍子、灰白相間的頭髮;這是你所知道的杜書伍:嚴格、自律、比老師還像個老師。
每週勤練土風舞、跟人家比舞技、經常為班上辦舞會;這是你所不知道的杜書伍:愛玩、親和、餘興活動的策辦人。
年逾半百的杜書伍,提起學生時代愛跟人飆舞的興趣,笑得合不攏嘴。
這位帶領聯強國際成為亞太第1大資訊通路商的CEO,在離開校園之前,動如脫兔;但走入職場後,卻靜如處子,轉為沈斂、溫謙。唯一不變的,是他做任何事的投入和專注,以及不斷思考、隨時和自己的經驗對話。
這樣的轉折點,可以說來自於上大學後的「危機感」作祟。
杜書伍說,在全台灣電腦不到2、3台的時代,去念一個控制與計算工程系(現為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是很怕找不到工作的。因為有深切的危機意識,他便積極選修商管相關科系,讓自己的主學科,和其他專業知識連結。
而他所為人津津樂道的創業經驗──和大學同學在新竹合開「酒精燈唱片行」,將每張唱片賺到的1塊錢,捐贈給慈善機構,還吸引故總統 蔣經國 先生前往巡視的往事;事實上,有一部份的動機,是他想藉此了解怎麼樣經營一家唱片行。
他在1976年進入神通電腦,一待至今30年。他無時無刻不在動腦,公司大小事一肩擔,主動擴大工作的範疇。從技術、業務,到行政管理職:寫程式、開發電腦、推廣業務、創辦《微電腦時代》雜誌(1986年還榮獲金鼎獎)、後勤管理等等;進職場8年,杜書伍就把一間科技公司的裡裡外外,徹底掌握。當時他不過32歲。
杜書伍認為,職涯是一個在大悟中開徹的過程。新鮮人剛出社會,要從最基本的事務、從一個單點很投入去做,然後再慢慢拉大工作的廣度。學會又精又廣,才能成為一位大將。
大學以前的我,還滿愛玩的,一個星期跳3天的土風舞,也沒有在念書。跟人家比的都是,我會幾百支舞,舞技當然很好啊(笑)。但後來因為要聯考,我就趕快收心去讀書。
我經常說,大學是事業的先修班,你念了什麼,將來你出社會就靠著大學所學的專業領域當作敲門磚,你才能進入那個領域去發展。
大一就怕找不到工作
我大學的志願是自己填的,就專挑電子方面的科系填。填填填,看到控制與計算機,覺得這個應該也是電子的吧?所以就見詞生義,選了這個科系。
當時台灣只有2、3部電腦、價格又貴,念這個科系其實很怕失業、怕找不到工作,所以我的危機感很強。因此,我就花了很多時間,選修很多課程,除了鑽研本科專業,還去學習經營管理的知識,希望多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幾乎所有時間,我都盡可能去想,怎樣多增加一點經驗,盡量去實習,所以才會和同學一起開唱片行。一方面由於它是做公益,一方面也是把它當作實習的機會,去了解如何經營一家唱片行。
那時我負責採購,因為家住台北,我每星期回家時,就會去批發唱片回新竹賣。這才知道唱片有多重,那一整疊一整疊都是塑膠塊,我每次扛兩疊,走個10步路就要休息一下。當時又沒錢坐計程車,就這樣扛扛扛。反正,歷練嘛。
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們那個時代,整個社會還是一個滿貧困的時期,加上自己的危機意識和企圖心,所以心裡總是存著一個觀念,就是努力培養自己,才有好的發展。
那時我相信,將來的微處理器應該會普及,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就抱持這樣的信念,一頭鑽入職場。
我認為,出了社會不是像在學校一樣選課。不能老是在想:我第1份工作要做什麼、第2份做什麼、第3份做什麼;從哪裡轉到哪裡、再轉到哪裡。不是這樣子的,應該相信「行行出狀元」的道理。每一個行業都會有發展,關鍵就在於,你能不能真正的投入,變成那個行業的頂尖高手。
先有專精,再求廣度
尤其,現在媒體資訊的流通相當多元,年輕人可以接收到的訊息很多。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對於實務及執行的經驗是非常少的。以至於他當學生時,什麼都會;但真的要工作,就什麼都不會。
踏入職場,要求專業、專精,要在某一個領域裡面比別人都強。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停地換工作,最後反而變成浮在半空中,滿天是金條,要抓卻沒半條。談起來好像都很懂,但是做起事來,卻沒有一樣做得出來。所以,出了社會,專精就是要修練的第1個主軸。
用一個圖來表示: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專業的精度和廣度。在學校時,你要追求廣,但是一踏入社會,就要立刻掉到某一個單點,然後非常精深地鑽研。之後,再慢慢擴大廣度,讓它在10年後提升到一個高度。這樣才能培養出既精又廣的能力。
這個轉折點是很重要的,否則就沒有辦法讓自己低下頭來,去鑽研實務面,真正細緻地學習專業的內涵。
不要排拒任何小事
我們以前念書的時候,會念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現在我認為,所謂的少壯,是從你就業的時間算起。你在前面不努力,基礎沒有打好,你後面就免談。
在職場,任何一個很low end(末端)的事,你都應該要做。一般人很難想像,早期我們設計開發一套電腦出來,根本沒有辦法為它做一個殼。我們就用木頭做一張桌子,然後把電腦build in(嵌入)在裡面。
為了讓電腦通風,還得拿電鑽在桌子的側板,一個一個鑽洞,就像蜂巢一樣。鑽得不好,鑽斜了,可能兩個洞就打通了。因為有做過,我才會知道怎麼鑽。像這種最基本的事,即使是非常dumb(無聊)的工作,你在剛入職場的時候,能夠碰到的你都要去做。
在你做了很多小事,知道裡面有哪些訣竅後,一定要多思考,把你所經過的點點滴滴整理一番。唯有不斷的思考,你才能體悟到更多的觀念跟意涵。否則你做了很多,每個都很零碎,就無法體悟到更多的事。
樂於承擔挑戰
我在進公司約2個月時,因為是菜鳥,主管對我沒有很高的期望。剛好公司要趕一個軟體研發計劃,原來的負責人因故無法執行,所以公司就問我能不能做。其實我當時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但是我那天晚上就沒睡覺,直接動手做。等到隔天我回覆老闆,不是跟他說我能不能做,而是告訴他我做得差不多了。
半年後,公司業務主管離職,沒有人接手。主管就問我,願不願意做業務?我接了,但那時沒有人接我技術部門的工作,所以我就一個人做兩件事情。
每天一早,我就出去拜訪客戶,回到公司已經是下午6點了。晚上再幫客戶上課,教他們了解相關技術。10點多上完課,回家洗個澡,再繼續研究技術資料。那時我幾乎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大約持續了1年。即使後來有人接替我做技術支援,我因為工程師習性不變,還是會自己研究產品的技術資料。
豐富你的工作
那時,我認為值得做的就去做,所有時間我能拿出來用的,我就用。講嚴苛一點,那時沒有什麼下班生活,下班後大概唯一就是睡覺,因為睡眠時間已經很短了。而我只是不斷地enrich(豐富)自己的工作,主動擴大我的工作內涵,也不停去想,怎麼樣把事情做好。
我在做業務推廣的時候,為了讓它更有效益,我就跟公司提議要辦雜誌,就是《微電腦時代》。剛開始,真的很刻苦,每個月的預算只有5萬元。我不敢跟老闆要很多錢,也不敢說要增加人力,因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辦得起來。所以我就白天做業務,晚上做編輯,要自己去找稿、翻譯,甚至自己寫稿。
1984年時,我跑去管行政。那時只是覺得行政的步調趕不上我業務的需求,為了解決問題,我就跳進去管。沒想到學了好多,所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我都學過了。當時我才32歲,算起來只有8年的工作資歷,但因為我每天上班15個鐘頭;可以說,那時應該有12、13年的經驗累積了。後來有機會獨當一面,去建構通路事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這只是過去的經驗之一,很多東西是一種醞釀,你要醞釀得快,或是醞釀得多,就看你下多少工夫。尤其,當你未來要成為一位高級主管,你所需要的經驗面向就要廣。你對事務的判斷力,就是靠這個更廣大的經驗,來提高你的決策品質,不能只守在小範圍裡。
著迷工作,就慢慢「浮」上去
如果你很投入於工作,大約2~3年,你就能體悟到工作內涵的know-how,是如此迷人。它會變成你的興趣,讓你著迷於追求那個know-how的喜悅,然後就像滾雪球一樣,你會越陷越深。
因為很投入,你也會有一定的成績,所以在老闆心中,你會建立一定的credit(信用)。當你提出更多的計劃,你所獲得的支持度就越高。公司就會給你資源,給你員額,自然而然你就會越做越大。
所以我常講,人是浮出來的,不是爬上去的。不是說你想要,你去抓、才往上爬。大家都說職位的階梯是爬上去的,但是我以個人的職涯來看,職位卻是浮上來、不是爬上去的,因為下面的水越來越多,你自然就浮上去了。
摩天輪小姐蔡英文(陳文茜)
2011年 04月23日
政治
有時需要創意式的模糊,那是高明的政客;但經貿不可以,因為那將只是高明的騙術。這是身為富家女的蔡英文想成為國家領袖,必須深刻體認的基層民生之苦。她若當選,其大陸經貿政策將深深影響台灣眾多企業與其千萬僱員家庭的悲歡生計。
舉一個例子,去年 4月26日 蔡英文與馬英九辯論,公開反對ECFA。反對理由之一是WTO談判時,已幫台灣的工具機爭取最惠國待遇,她批評馬為什麼要為工具機業者再爭取特權?馬英九告訴她,工具機業者聽了她的談話會掉淚,因為他們在大陸的關稅是8%;相反的,東協加一(2010年起)東南亞各國工具機的關稅已趨近於零;台灣幫他們爭取比照東協的低關稅,根留台灣,怎麼叫特權?
我常對朋友說蔡式兩岸政策語言習慣套套邏輯,聽她的談話比搭摩天輪還糟;過程滔滔不絕,中場毫無驚喜,結尾只是回到原點。
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ECFA的實踐是檢驗蔡英文滔滔不絕的「套套大戰略」最好的標準。辯論一年過去了,今年4月20日剛出刊的《天下雜誌》第46頁,刊登「台灣工具機訂單爆景氣大翻紅」的消息。台灣工具機業者因兩大因素,一是大陸工資漲各工廠自動化風潮雲起;一是ECFA簽訂後台灣工廠不用移至大陸,在低關稅也沒有被大陸工廠仿冒的威脅下,台灣工具機接單已旺至第四季。此外中國市場雖佔出口42%,但美、印度、土耳其皆已分別成為台灣工具機新市場,產值與出口從2009年20億美元V型反彈增加1倍至40億美元。
如果2012年蔡英文執政,拒絕談判她口中的「特權」ECFA,這些台灣工具機廠商有一部分可能遷廠大陸,有一部分遷廠馬來西亞或越南;工具機的員工們,他們的家庭或因此被迫分隔、或面臨失業,家庭收入停滯甚至下滑。
一個領導人的決策,牽涉千萬家庭的生計;這是爭取大位的人,要永遠心存的磨難之念。台灣絕大多數的家庭子女,都沒有蔡主席的好命。人生只靠繼承家產、口才便給,聰明模糊,即可謀生。蔡英文在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中,不遑多讓地宣稱2012若是民進黨執政,也會開放直航及大陸觀光客。我幫失憶的蔡主席回憶一下, 2008年6月2日 她接受《中時》三位記者吳典蓉等聯訪,明白反對若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前提包裹客運包機、貨運包機及陸客來台;民進黨再執政,「繼任政府可以不接受。」
她的意思是2012若她當選,她將推翻「九二共識」;至於大陸是否因此停止直航、陸客,那是大陸的事;不是 蔡 小姐的事。當蔡英文如此「堅定」時,她是否意識,她的決策風險代表多少行業、多少家庭,可能收入下滑、失業甚至崩潰。
蔡英文總把「多邊體系」掛在嘴邊,坦白說,我沒有她的學問。但我知道最新一期美國《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刊登了美國WTO前談判代表Susan C. Schwab撰文「WTO杜哈回合談判已死」。同一時間不說星、日、韓吧,連越南都積極與歐、美、日、韓,洽談雙邊貿易FTA。在蔡英文誇口的主政期間,台灣於「多邊」也好、「雙邊」也罷,唯一完成的「大國」貿易談判,就是與巴拿馬簽訂了FTA。
蔡世界只有巴拿馬
以「實踐」檢驗蔡英文的「世界」「多邊體系」,她的世界就是小小的巴拿馬,她的多邊就是台與巴;佔全台出口貿易比不到1%。
我個人期待也希望女性領導人可以出頭;但男也罷、女也好,最重要還是老百姓生活要出頭。周四我從南京回台那一天,桃園機場不再如2008年前老是令我傷心,空曠無人;我持中華民國護照快速通關,另一邊擠得黑壓壓的,全是大陸或外國觀光客。
兩岸政策不是繞口令,更不是 富家 小姐搭摩天輪;它模糊了,更不是創意,而是欺騙選票。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我的陳文茜》
政治
有時需要創意式的模糊,那是高明的政客;但經貿不可以,因為那將只是高明的騙術。這是身為富家女的蔡英文想成為國家領袖,必須深刻體認的基層民生之苦。她若當選,其大陸經貿政策將深深影響台灣眾多企業與其千萬僱員家庭的悲歡生計。
舉一個例子,去年 4月26日 蔡英文與馬英九辯論,公開反對ECFA。反對理由之一是WTO談判時,已幫台灣的工具機爭取最惠國待遇,她批評馬為什麼要為工具機業者再爭取特權?馬英九告訴她,工具機業者聽了她的談話會掉淚,因為他們在大陸的關稅是8%;相反的,東協加一(2010年起)東南亞各國工具機的關稅已趨近於零;台灣幫他們爭取比照東協的低關稅,根留台灣,怎麼叫特權?
我常對朋友說蔡式兩岸政策語言習慣套套邏輯,聽她的談話比搭摩天輪還糟;過程滔滔不絕,中場毫無驚喜,結尾只是回到原點。
如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ECFA的實踐是檢驗蔡英文滔滔不絕的「套套大戰略」最好的標準。辯論一年過去了,今年4月20日剛出刊的《天下雜誌》第46頁,刊登「台灣工具機訂單爆景氣大翻紅」的消息。台灣工具機業者因兩大因素,一是大陸工資漲各工廠自動化風潮雲起;一是ECFA簽訂後台灣工廠不用移至大陸,在低關稅也沒有被大陸工廠仿冒的威脅下,台灣工具機接單已旺至第四季。此外中國市場雖佔出口42%,但美、印度、土耳其皆已分別成為台灣工具機新市場,產值與出口從2009年20億美元V型反彈增加1倍至40億美元。
如果2012年蔡英文執政,拒絕談判她口中的「特權」ECFA,這些台灣工具機廠商有一部分可能遷廠大陸,有一部分遷廠馬來西亞或越南;工具機的員工們,他們的家庭或因此被迫分隔、或面臨失業,家庭收入停滯甚至下滑。
一個領導人的決策,牽涉千萬家庭的生計;這是爭取大位的人,要永遠心存的磨難之念。台灣絕大多數的家庭子女,都沒有蔡主席的好命。人生只靠繼承家產、口才便給,聰明模糊,即可謀生。蔡英文在第一場電視辯論會中,不遑多讓地宣稱2012若是民進黨執政,也會開放直航及大陸觀光客。我幫失憶的蔡主席回憶一下, 2008年6月2日 她接受《中時》三位記者吳典蓉等聯訪,明白反對若兩岸以「九二共識」為前提包裹客運包機、貨運包機及陸客來台;民進黨再執政,「繼任政府可以不接受。」
她的意思是2012若她當選,她將推翻「九二共識」;至於大陸是否因此停止直航、陸客,那是大陸的事;不是 蔡 小姐的事。當蔡英文如此「堅定」時,她是否意識,她的決策風險代表多少行業、多少家庭,可能收入下滑、失業甚至崩潰。
蔡英文總把「多邊體系」掛在嘴邊,坦白說,我沒有她的學問。但我知道最新一期美國《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刊登了美國WTO前談判代表Susan C. Schwab撰文「WTO杜哈回合談判已死」。同一時間不說星、日、韓吧,連越南都積極與歐、美、日、韓,洽談雙邊貿易FTA。在蔡英文誇口的主政期間,台灣於「多邊」也好、「雙邊」也罷,唯一完成的「大國」貿易談判,就是與巴拿馬簽訂了FTA。
蔡世界只有巴拿馬
以「實踐」檢驗蔡英文的「世界」「多邊體系」,她的世界就是小小的巴拿馬,她的多邊就是台與巴;佔全台出口貿易比不到1%。
我個人期待也希望女性領導人可以出頭;但男也罷、女也好,最重要還是老百姓生活要出頭。周四我從南京回台那一天,桃園機場不再如2008年前老是令我傷心,空曠無人;我持中華民國護照快速通關,另一邊擠得黑壓壓的,全是大陸或外國觀光客。
兩岸政策不是繞口令,更不是 富家 小姐搭摩天輪;它模糊了,更不是創意,而是欺騙選票。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我的陳文茜》
訂閱:
文章 (Atom)